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推動地區文化 區議會舉步維艱

多謝一位師弟的邀稿,今天信報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

久未寫文,交稿後自己覺得不甚滿意,更令我驚訝的是我覺得自己在地區做久了,說得好聽是能夠實實在在就事論事,難聽點就是
腦袋果然受屁股影響,眼光狹隘,提不出宏觀的政策建議。雖然以前我常提醒自己不能成為眼光只看到幾條街或幾個屋苑的地區人士,現在驚覺其實自己幾乎或已成了街坊保長,真的要好好反思和改善,這是寫此文的意外得著。

文中兩個建議的背景可見:

1.提議利用淺水灣海景大樓設立張愛玲紀念館 http://blog.yahoo.com/our-wch/articles/64636

2.
要求香港仔消防局暫緩拆卸,租給藝術團體 http://blog.yahoo.com/our-wch/articles/756244




推動地區文化 區議會舉步維艱



徐遠華 南區區議員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1223公布政府已批准一幢黃竹坑工廈改變用途,藝術發展局可以低於市值的租金租用該大廈約一萬平方呎空間,並會以優惠租金轉租予藝術工作者。這自然是喜訊,但我看後苦笑不已。



民政局捨易取難  藉活化工廈邀功



黃竹坑工業區早在2001年就已改劃為「商貿地帶」,過去幾年城規會已批准了十多個同類申請,但曾局長卻把本屬「經常容許」的工廈轉型描述得困難重重,然後將上述例子和石硤尾的工廈活化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成功個案相提並論。這種將例行公事的程序視為政績的手法不僅是取巧,而且是明目張膽的邀功。



其實民政局本可利用政府物業直接提供場地給藝術團體,真正「幫助開拓創作場地」。去年位於黃竹坑工廠區的香港仔消防局搬遷,舊消防局即將清拆,但該土地卻並沒有新規劃。消防局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活化前的工廈一樣,屬政府產業,業權本不成問題,所欠的只是相關政策局的支持。為免消防局清拆後,現址變成「曬太陽」的爛地,我在區議會提議政府暫緩清拆消防局,將消防局租予為藝術工作者,以增加創作或展覽場地。我本以為這只是個卑微的建議,因這只是希望趁該土地還沒有長遠規劃之前的幾年,暫時將消防局租或借給藝術界而已。



可惜我的建議提出後,產業署、規劃署、地政總署、康文署、民政總署諸部門視作燙手山芋,互相推諉,沒有一個願意接手,更遑論有部門牽頭作統籌。其實發展局早已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鼓勵民間團體租用政府產業署及巿區重建局擁有的建築物,只需民政局等相關政策局支持即可成事。但民政局有沒有配合這個政策呢? 消防處處長到訪區議會時,清楚指出「未有部門就有關土地提出特定規劃用途」,故堅持按計劃清拆消防局。換言之,當我們期待民政局為文化藝術挺身而出時,它卻視若無睹,這除了說明了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不足外,是否也反映了曾局長其實並不那麼支持文化藝術發展?



我的建議最後無疾而終,消防局已開始清拆,藝術家們卻仍在工廠區到處尋覓一隅寄身之地,抱著在水泥地上種花的心志艱苦經營,為香港培育人文土壤,可惜曾局長不善用政府物業,卻拿上述工廈改建的例子邀功。



錯失設立張愛玲紀念館良機



再舉一例,我們翹首以待民政局牽頭統籌文化政策時,它又一次缺席。同樣是政府產業的淺水灣海景大樓,因長期廢置,三年前規劃署申請將大樓改為「綜合發展區」,以善用資源為名,將海景大樓改為私人營運的高級商場。那時文化界正爭取在西九文化區設立香港文學館,眾所周知《傾城之戀》的背景就在淺水灣,難得有政府產業空置出來,我認為與其將大樓改建成千篇一律的商場,不如保育舊建築特色,提議將大樓改為「張愛玲紀念館」。



區議會受制於行政官僚  事倍功半                            



最後康文署以「開設及營運一間博物館需要龐大的資金及經常性開支」為由斷然拒絕,規劃署則很有默契地配合康文署,維持海景大樓的原來餐飲用途,利用程序完全排除「張愛玲紀念館」這個選項。後來我只要求將大樓其中一小部分用來展示《傾城之戀》的背景及張愛玲在淺水灣的足跡,但還是無功而還,整個過程民政局幾無角色可言。



又如大多社區會堂會議室使用量長期偏低,我提議改為閱覽室,放置報章雜誌甚至圖書供居民閱讀,既可提升使用量,舒緩圖書館人滿為患的壓力,又可使康文署的社區圖書館遍地開花,推廣閱讀風氣,提升社會人文質素。但民政處竟然指內部指引沒有用作購買報刊雜誌的經費而擱置建議,幸好報刊所費不多,區議會和民政處幾經爭論後才同意試行這個小建議。 



從以上例子可見,區議會因職權和資源所限,推動文化藝術舉步維艱,最大的阻力往往不是來自商界或居民,反而是僵化的官僚系統。衝破這個困境,政府應兌現將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的職權下放到區議會的承諾使區議會擁有足夠的決策權推動地區行政;行政部門則應打破舊思維,使文化如環保、交通一樣成為決策時必須兼顧的因素,這樣在水泥地上種的花才有望開花結果。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問卷調查:黃竹坑警察學校興建住宅?

今日我們展開了黃竹坑警察學校長遠規劃的問卷調查,因單張限於字數,無法詳述此問卷的背景,下文是我遠較詳盡的想法,請各位參考。

此外,也希望各位在網上填回問卷。謝謝。

https://docs.google.com/ 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 dHROZ2J3VWk2ZWs1UDhDX21Pald3aE E6MQ&theme= 0AX42CRMsmRFbUy0wY2ExN2E2ZS0yY WY0LTQ2NTMtYTI5ZC00Njk5NDhkNzF kNjc&ifq





居住及置業問題近年備受關注,政府逼於壓力亦急於覓地興建住宅,以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在南區,香港仔漁光邨遷拆及重建的消息已流傳多年,去年年尾華富一邨重建的傳聞不脛而走,坊間亦傳出政府會將黃竹坑私立大學用地甚至舊消防局那麼小的土地也會改變土地用途興建住宅的消息(背景見:http://blog.yahoo.com/our-wch/articles/65748/category/%E8%A6%8F%E5%8A%83%3A+%E6%88%91%E5%80%91%E7%9A%84%E9%BB%83%E7%AB%B9%E5%9D%91+Our+WCH%3A+Planning)

參考前黃竹坑邨清拆及安置的經驗,從提議、諮詢、籌備、新屋邨興建到搬遷大約需十年。華富一邨是出了名的鹹水樓,有幾座大廈多年前已加裝了巨型工字鐵,並展開翻新工程以加強樓宇結構,雖然房署2008年的勘察報告指翻新工程可延長樓宇壽命最少15年,但15年相信會是評估樓宇壽命的重要分界線,2008年至今已5年,意謂著房署會在這一兩年決定華富邨搬遷方案,否則將不夠時間籌備搬遷及清拆屋邨(可能會包括香港仔漁光村),政府將面臨「令居民住在危樓」的政治危機。

 



本來前黃竹坑邨是用來安置華富一邨的房署地皮,但政府卻在2007年批給港鐵興建物業上蓋,令華富一邨頓失安置之所。因房署必須落實原區安置的政策,如果政府在南區找不到土地,原區安置華富一邨將成為「巧婦難為無米炊」式的難題。



 



近年因黃竹坑工廈土地規劃轉為商貿區,加上港鐵黃竹坑物業上蓋的商場及住宅,將令黃竹坑逐漸變成南區新中心。我2008年剛上任時,長實曾向城規會申請將工廈轉為住宅(見:http://blog.yahoo.com/our-wch/articles/64135 );亦有刻意不透露身份的地產商聯同教會,申請將本來僅為三層的安老院轉為四座高達30多層的豪宅(見:http://blog.yahoo.com/our-wch/articles/65163 ),甚至深灣遊艇會亦想混水摸魚,向城規會申請擴闊其高度限制至120(見:http://blog.yahoo.com/our-wch/articles/65597 )。這些規劃申請最後都因民意反意而失敗,其背後的原因則路人皆見:鴨脷洲的南灣及黃竹坑的深灣九號每呎萬多二萬元,地產商都想吞一塊肥肉。



 



因為跟進上述土地規劃的經驗,近期政府急於覓地增加房屋供應的種種舉措及放風重建華富一邨的消息,令我想起2007年南區區議會委託港大名為「促進南區的可持續旅遊發展:黃竹坑及其周邊地區的角色」的研究報告,其中太古集團高層已提出改變警察學校土地用途的構思(http://www.districtcouncils.gov.hk/south/doc/common/publications_links/publication/SD_report_final.pdf,
p.138的訪談);加上近日流傳位於警校旁邊原擬興建私立大學的土地可能會被用作興建住宅,近日來不斷吹風並傳出多個GIC用地改變土地用途的新聞,加上以下多個原因,使我推測政府很可能會將警察學校重新規劃為住宅區。



 



1. 現時的警察學校初為警察宿舍,1948年時建成警校,當年黃竹坑屬於郊區,警校坐落於黃竹坑並不奇怪;但現在黃竹坑已屬市區,港鐵通車後更會發展成南區新中心,警校這類設施可搬遷至新界等郊區,據網友告知原來新界東北發展規劃有一處地方確是預留作警察駕駛、槍械訓練及城市戰略基地(見:http://www.inmediahk.net/%E6%96%B0%E7%95%8C%E6%9D%B1%E5%8C%97-%E5%9C%9F%E5%9C%B0%E7%95%99%E7%B5%A6%E8%99%8E%E5%9C%B0%E5%9D%B3%E6%9D%91%E3%80%80%E9%82%84%E6%98%AF%E8%AE%93%E8%AD%A6%E5%AF%9F%E5%81%9A%E3%80%8C%E5%9F%8E%E5%B8%82%E6%88%B0%E7%95%A5%E8%A8%93%E7%B7%B4%E3%80%8D)加上警校搬至郊區,善用現址的確有說得通的理據,更令我相信政府可能有此方案



 



2. 警校基本上是平地,無需展開大型平整土地的工程即可興建房屋;面積約為黃竹坑邨的2-2.5倍,參考港鐵黃竹坑邨物業上蓋的參數(4,700個單位),警校如興建住宅,大約可提供10,000-12,000個單位,不僅可足夠安置華富一邨(4,700伙,即使加上漁光村一共也只是約6,000),尚有大約一半面積可興建居屋甚至私樓,如此不僅可解決華富一邨安置問題,又可緩和公屋輪候名冊、增加居屋甚至私樓供應,對於花盡心思希望在短時間累積政績的現任政府,這會是一舉數得的方案(當然警方很可能反對)



 



3. 警校有南朗山作屏障,故不會阻礙黃竹坑區內主要屋苑的景觀,地區阻力應較小;但仍有一問題,即警校對面是傳統豪宅區壽臣山,區內區民可能反對此方案。此外,海洋公園及港鐵亦可能因影響其景觀而反對。



 



因黃竹坑居民長期受交通問題困擾,警校轉為住宅區的話,人口必然大增,居民很可能擔心交通惡化而反對此建議。此外,警校並非厭惡性設施,公眾形象不錯,是項提議形同「殺校」,如沒有「殺校」後警校應搬到何處的建議,可能無法羸得公眾支持;市民可能因環保、反對城市化過度發展等原因而反對此提議。當然,有的居民會認為警校轉為住宅區應全部賣地用作興建私樓甚至豪宅,善用土地以增加庫房收入,再轉過來以此公帑資助津貼房屋;另一個很現實的相關原因是居民可能會擔心影響樓價而反對區內興建公屋,這類新聞我們已屢見不鮮。



 



4. 若警校真的發展成為約3-4萬人居住的住宅區,加上原有的黃竹坑將成為約5萬人居住的中型混合社區。此中型混合社區與黃竹坑邨物業上蓋及現有的南濤閣、雅濤閣、深灣九號等各屋苑,發展成一大型住宅區,對社區而言應可增加更多社區配套,配合港鐵及商貿酒店區的規劃,可促成黃竹坑成為南區新中心,這也符合政府、議會、港鐵、海洋公園等長遠規劃;



 



5. 再想得更長遠一點,華富邨和漁光村清拆後的土地可以再發展成公屋或其他住宅,暫不論是興建津助房屋還是私樓,這有助緩和公私營房屋的上車和上樓壓力。



 



是項規劃規模甚大,就算政府拍板上述計劃,估計只能約在十年後落實。如單張如言,雖然現在尚未證實政府有此方案,但如果警校真的發展為住宅區,這會對黃竹坑社區乃至整個南區帶來深遠影響,故我提早展開問卷調查,以諮詢居民意見。各位可發現問卷力求客觀,我希望取得真實而非被引導的民意,這要多謝一位居民朋友的提醒,因為如果我一早就表態或先入為主引導民意,可能會影響部份居民取向。當然,我作為區議員在這類議題中應是民意領導者還是完全遵從民意,這樣的角色大可討論。此處不贅。

警校發展為住宅區的提議就算在這幾年不成事,這個方案仍值得大家深入探討。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坦言集:黃竹坑建公屋

這是回應上周環保觸角與我開的記招的文章,陳生的建議更進取。多年前我和楊森等人建議政府以混合社區模式發展黃竹坑,即區內應有私樓、公屋及居屋,可惜政府一下子就把所有土地撥給港鐵興建私人樓,而且還要是豪宅。

順帶一提,我在記者會提到特首既然也講要適度有為,我相信這方面政府發揮更大角色當可以平衡更大社會利益。坦白說,這方面我較悲觀,政府一直將積極不干預、小政府大市場視作金科玉律,不要說更改,甚至連微調都會遇上強大的既得利益的阻力。


東方日報
A32  |   龍門陣  |   坦言集  |   By 陳文鴻 |   2012-12-30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坦言集:黃竹坑建公屋

環保團體要求政府修改黃竹坑公屋地皮,改為港鐵港島南線黃竹坑站上蓋住宅用地時,把項目用地的四分之一作為居屋或夾屋。這個建議不錯,可是卻是不足夠。

港鐵擴建模式是以車站上蓋等土地開發,以住宅等出售收益來支付興建費用。在港鐵作為政府全資擁有的機構時,這個模式十分適當,但在港鐵上市後卻大有問題。

問題一是港鐵取得土地的價格極低,實際上是政府補貼港鐵房地產項目的地價,由於港鐵已是上市公司,政府補貼便是補貼股東的利益。

問題二作為上市公司,港鐵一直取得高額盈利,這些盈利至少應有部分再投入投資和經營費用,不應作為利潤分配。因此,黃竹坑站上蓋物業而言,在當前公營房屋不足夠的時候,好應全部用來發展公營房屋。例如,一半作為居屋,另一半作為公屋,不需另設夾屋。

香港公屋輪候名單冗長,輪候期已不止三年,政府好應加速建公屋來縮短輪候期,改善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公屋建在地鐵站上蓋,對公屋居民來說,交通和服務措施大增,有利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和工作上學的方便。

住宅區內有不同收入層居民混雜而居,既增加社區的多元好處,也消除低下層居民的社會邊緣性帶來的種種問題。表面上把貴地皮建公屋,少了地價收入,但實際上卻會減少對公屋居民在福利醫療等各方面的支出;況且與其把地價收益歸於地鐵股東,倒不如給予低下層居民,改善他們的生活、社會形象與認同感。

陳文鴻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活字印刷在黃竹坑

蘋果日報發現了黃竹坑工廈內的一個寶庫,詳見: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travel/art/20121230/18117380



蘋果日報
E02,E03  |   活樂遊  |   2012-12-30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周日休遊:活字 在方寸裏看世界

中上環一帶,上世紀50至70年代全盛時期有150多間印刷店,以及跟印刷業息息相關的小店,佔據士丹頓街、依利近街、鴨巴甸街、華賢坊西、歌賦街、永利街等。2012年12月26日,永利街偉志印務光榮撤出,標誌着最後一間印刷廠結業?告訴你,在鬧市,在巷弄間,在樓宇間,還會聽到印刷機器轉動的聲音,工廈裏還有一群八十後自習承傳活字印刷的工藝。找個周末,一起漫遊香港印刷業黃金時代的點滴。作者:邵超

攝影:蔡嘉輝、劉志恆

手作坊承傳中國四大發明

永利街李伯所憧憬的活字印刷博物館,還須等到明年。永利街一號,偉志印務的結業,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如果說2012年是活字印刷復興期,2013年可會是豐收年?

因為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的活字印刷導賞團,認識了光華印務的任偉生。導賞團的終點站便是這家家庭式經營的印刷舖,在這裏不止可以觀看,還可以參與活字印刷品的誕生。任先生:「從前活字印刷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卻看到被歷史淘汰,覺得很可惜,希望下一代可以了解這門手工藝。」光華印務原來不在西街,在華賢坊西,子承父業,娶了同業的女兒為太太,前舖後居,數十年就是守着一家老字號,養兒活女。店裏擺放着一部德國海騰堡活版印刷機、柯式印刷機、切字機、凸字機,一個個木製字粒櫃,便是全部的財產,就像一般家庭式經營印刷舖,可以承印名片、發票、信封信紙、連續號碼和壓線而不假外求。印刷機運作時,每個部件的聲音都不同,老一輩的師傅,光聽聲音便知道機器哪兒出毛病,任先生早摸熟了自家數十年的機器,雙方是老夫老妻了。

任先生是一部活的活字字典,連《宋家皇朝》出現過的印刷機型號,也如數家珍,爸爸的印刷工會會員證、糧單、店舖搬遷通知函、等都一一收藏妥當,每一件小物,盛載着家族史,也見證着行業的興衰。昔日原來風光無限好,印刷業成行成市,黃竹坑及柴灣也是集中地,有很多與印刷相關的洋紙舖、油墨、鑄字、加工盒等的專門店舖,鑄字行結業,柯式印刷興起,直接把活版印刷推入式微行業之路:「以前中環鑄字行有四間,小時候多數到砵甸乍街的博文買中文字粒,買英文字粒就要走到灣仔星街字款最齊全的中英美,沒料七八十年代中環鑄字行相繼結業,字粒舊了丟了少了,最為可惜。」傳統字粒按部首排列,如今字粒不全,看他在茫茫字海裏找出「蘋果日報」容易,手作坊考大家眼力,從芸芸反字的字粒中找出自己的名字,印於簿上作留念!

活字簿手作坊

內容:認識活字印刷及

親手製作活字簿、書籤或賀卡

日期:13/1

時間:2:30pm-5:30pm

費用:$280

報名:http://cache.org.hk/news.html

查詢: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2910238

備註:活動日以外,也可直接預約光華印務,四人起,各$200(上環西街45號地下∕25468970)

「活字印刷的優勢是以客為先,度身訂做專色印刷,貪平只能選擇買套餐。」

前舖後居的家庭式印刷舖還有友誠印務,周其志子承父業:「八八年入行時,印刷業是成行成市,不覺得前途暗淡,九七金融風暴影響不大,真正的汰弱留強時期是沙士,那年任何行業皆淡靜。現在國內印刷業興旺,相反大廠侵食中型廠,中型廠被迫侵食小店是香港現況。」留得住家業,算來是九分實力一分精明,那一分是給他一家早年置舖的精明眼光:「做這行最重要穩定,手停口停,搬舖是大事。」家庭式印刷店兩餐無憂,發達是個人運氣,周其志坦承不會讓兒子繼承父業:「印刷是需要勞力的,自小接觸這個行業,覺得做事若非親力親為,不會有成果,業內做到大師傅才萬多元入息,回報太低,新一代小孩不能吃苦,沒有年輕人入行,難以代代相傳。」他狠批十年內活版印刷會消失,未來藉設計師和藝術家之手做到承傳的工作:「傳統活版印刷是落手落腳逐張計算價值,無形的東西,包括設計和創作卻可不受限制。」

友誠印務

地址:中環平安里1號地下

電話:25463414

「我不夠資本跟國內印刷廠爭,但他們的出品還有『甩漏』情況,香港市場還需要我們!」

黃樹有在威靈頓街大街上經營着一家三尖八角的怪舖,剛好可以擺放一部活字印刷機和柯式印刷機,這個組合是家庭式印刷店的最佳組合,缺一不可。聽黃伯說了三個動聽的小故事,由遍佈店內角落的紙頭說起:「以往紙行將紙頭斬半不讓工人拿出來發售,現在容許工人將紙頭賣給我,沒有浪費,工人開心,老闆也開心,我也可以以低價買到,再轉售給茶餐廳,用來寫單,大家都好。」第二個故事是勞工處的人情味,職員若不是酌情處理,怪舖過不了現代的消防條例:「一個閘兩部車,這家店幾十年不變,無影響市民,好地地移動做啥,是勞工處建議我轉拿文具店牌照,便可以避過消防條例。」隻眼開隻眼閉,未必是壞事。第三個小故事是父親的心聲:我養大咗幾個仔女!

有恒印務

地址:中環威靈頓街131號A

電話:25440240

「燙金不是手板眼見工夫,咁樣無進步㗎!」

燙金是令活字印刷不死的關鍵?導賞團會帶大家探訪一家燙金店老字號富誠燙金。街坊都說富誠燙金的老闆李志誠又貴又寸,但他肯用腦,有本事幫你印得條條密集幼線凹凸有致,何超儀的囍帖和俞琤友人送給她的記事簿上的名字浮凸效果,便是他的傑作;曾有外國客讓他在有通花圖案的卡片上讓他燙金,很容易燙歪,他說:「我做咗好多嘢至做到完美,燙金唔係撳個掣就得。」不少廣告人找他醫治「奇難雜症」,還有—做完美樣本,過了客戶一關後便交給國內印刷廠,阿誠從容地談着這種荒謬事,想想現實世界就是真真假假,毋須太認真,曾經,阿誠店前人人捧着印刷品經過,高峯期月賺十多萬,風光時代總會過去的。沒被時代淘汰的都是高手,阿誠自創業以來,每年僅在農曆新年休息三天,傳統十月至二月是印刷行業的旺季,昔日印刷廠光靠賀年利是封便夠一年營運開支,設計出電子音樂聖誕卡的月亮印刷廠,賺來九肚山豪宅和國內大廠房……那個黃金時代,現在聽來像天方夜譚。

富誠燙金

地址:中環歌賦街51B地下

電話:25435690

繪畫生活·活字重叠的刻度

舊東西需要從新出發,既然活字印刷註定跟紙品天生一對,那麼設計便是關鍵。九十年代以後,由美國婚紗雜誌帶起的家居活字印囍帖的風潮,到追求深刻的凹凸手感,奠定了現代活字印刷術連結生活品味的新方向。

走進隱藏在黃竹坑工廈裏的ditto ditto工作室,P.S. Chan、Donna兩姐妹和Andrew三位合夥人把工作室佈置得像一個溫暖的家,剛在kubrick寄售的賀卡和2013月曆,便是在這個快樂工場裏誕生。品牌改名ditto ditto,有重複之意,意謂「雖然生活在重複的世界裏,但可以在重複裏尋找有趣的東西。」設計師P.S. Chan本人純真愛笑,筆下的賀卡設計全用幼線手繪風格,每幅隱藏了平民百姓生活的日常,有的溫馨,有的可愛,有的幽默,卻故意搭配螢光信封,那鮮艷活潑的螢光色譜,會教人心花怒放。

很多接觸過活版印刷的新人都說,要跟印刷機談戀愛。P.S. Chan跟我說,工作室裏的一大一小印刷機,大的叫Sofia,性格乖巧愛乾淨,可以承受大力壓印,小的是較有性格的Felicity,輕力壓已可做出深刻效果,還有待調校。活字印刷講求平整中見凹凸的獨特觸感,大力壓印會造成模版損耗,這種有如蜻蜓點水的印刷方式,西方叫Kiss Printing,多浪漫!因為這種特性,負責物料供應的姐姐Donna便花了不少心思選擇適合紙質,最後還是覺得厚實的棉紙最能傳遞手工的觸感。

「附近有很多做編號的小型印刷廠,有時缺了零件或有難題,他們三唔識七都會幫我們。」「有次P.S.試驗印刷張數的極限,把自己弄得手軟。」這天聽着這些活字印刷生活的瑣事,沒有比這刻更美好,嗅到有些新東西,正在這裏發酵,期待釀成醇酒的一天。

字粒櫃

木製字粒櫃用來存放鉛字粒。字粒櫃內有不同方格,方便分門別類,齊齊整整的方格子,別具美感。

鉛字粒

人手雕刻的鉛字粒,尺寸由最小的六號字數到初號字,廣告用的特號,有需要才請師傅木雕。

鉛塊

電腦按掣便可造出字與字之間的間距,活版用這些大小不一的鉛塊來代替空格。

印刷機

創立於1850年的海德堡印刷機(Heidelberg)是業內翹楚,一部機可使用數十年不壞。

按部首執字粒

鉛字按部首排列,常用的500-700個字稱為出俗字,加上不常用的入俗字共逾六千字。

木托執字

用字夾執好字粒放木托(又稱字的)左邊備用,再在右邊排列整齊。

紙塊

鉛字剛中帶柔,用久了便會磨蝕,打稿後做校對,字有高低不平,須在背面黏紙塊墊高。

活字印刷有七個步驟:

執字粒,排版,上墨,印刷,校對,裝訂和拆版還字。每一步,都是傳統工業工藝和職人手藝的完美結合和文化累積。

完成作品

有如砌七巧板的過程後,可看到完美的排列。印刷完畢後,要把字粒和油槽擦乾淨,把鉛字粒放回字盒裏,叫拆版還字。

延續土炮精神

如果紙品設計是有形的活字印刷術,那麼「字活」所推廣的,是無形的文化遺產—土炮的精神。故事的開端,是字活的一夥人,從已結業的上水大志印刷公司繼承了中英文鉛字、印刷機和活版印刷工具,免卻重要的文化遺產當廢鐵賣的厄運!字活堅持不搞設計,不辦工作坊,透過facebook招募義工,集體參與的形式,從抹拭字粒到試印,身體力行來做一場活字印刷的傳承實驗,共同分享活字∕文字的內涵,營運開支由有心人來支付,形式帶點公社的味道。這場實驗不知道會感動多少人,走下去,應該很有趣。

先讓圖片來說活字的種種,或許可以梳理出屬於你的「活字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與環保環保觸覺開記招:跟進港鐵物業上蓋規劃

今天我與環保觸覺、梁家傑及范國威議員一起開記者招待會,跟進港鐵物業上蓋規劃。環保觸覺的新聞稿見下,內容著眼於政策層面,我的跟進主要集中於地區議題,
可見:http://blog.yahoo.com/our-wch/articles/958144/index

叉開一句,以前我也曾與環保觸覺合作跟進安貧小姐妹申請改建住宅一事:http://blog.yahoo.com/our-wch/articles/65163









新聞稿

站上蓋  原為公屋  又建屏風樓「蛋糕」商場

4700個單位將成豪宅  大發展商才有能力競投

陳茂波曾撰文狠批項目未能讓中產置業  上任發展局長後卻沒有跟進

政府應取回港鐵物業主導權   提供可負擔的單位

 

港鐵正向城規會申請,將原邨公屋地皮, 改為未來站的上蓋物業。暫時城規會收到超過300份反對意 見,反對原因包括交通問題、屏風樓問題等等,港鐵打算下年1月再 硬闖。

 

站項目共14座,共提供4700個住宅單位, 平均單位建築面積818平方呎。項目包括一個50萬呎的商場, 連同停車場、會所及車廠,平台共5層。

 

港鐵已成為本港住宅的一大供應源,但港鐵和發展商合作, 並非供應港人可以負擔的單位, 這實在是本港住宅供應一個很大的問題。連現任陳茂波局長, 在未上任前,也曾批評港鐵發展物業多個缺點, 包括單位售價超出港人負擔水平。

 

近日陳茂波局長公佈下季賣地清單,但多幅地皮並無限呎安排, 其中只有兩幅加入「港人港地」條款, 日後發展商會否以港人可負擔的價錢開售,實在很成疑問。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指出:「政府實在太因循及天真, 以為增加供應可以降低樓價,港鐵及發展商為賺取最大利潤, 將以豪宅包裝單位,亦不急於興建及發售。」當土地供應漸漸增多, 發展商大可減慢推盤,營造供應不夠的假象,繼續以高價開售單位。

 

現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未加入政府前,於2011523日 於《明報》撰文, 狠批政府於觀塘延線及南港島線的物業補貼對港鐵太過慷慨, 又未能提供市民可以負擔的單位,更以「因循」、「能力不足」及「 與民情脫節」來形容上一屆政府。

 

他的論點相當有見地,部份包括:

(1)   多年來政府以「greenfield site principle」來評定港鐡的補地價金額, 即假設項目不在鐵路沿線之上,這與事實不符

(2)   引入「利潤分成」的條款, 即倘若日後港鐵最終所得的收入大幅高於協議所簽訂時的預算時, 政府可以得回部分利

(3)   應檢討「鐵路加物業發展權」這個融資模式, 是否有以公帑資助港鐵擴展之嫌

(4)   指出兩個項目大部份單位根本不能讓中產置業,地皮只有20 %的單位是550平方呎或以下,而山谷道土地部分單位竟是220 0 平方

 

他亦建議兩幅土地應建500 平方呎至800平方呎的「限呎盤」,合共約可提供8000 個單位,並在兩幅土地加入「港人港地」條款。

 

可惜,他上任發展局局長後,並未認真跟進他曾提出的觀點, 港鐵繼續如火如荼地推展站項目, 而他剛公佈的下季招標地皮,估計並不會提供港人可負擔的單位。

 

譚凱邦指政府必須改變現時由港鐵及發展商操縱私人住宅供應的情況 ,應積極取回主導權,他補充:「政府將地皮售予發展商, 根本無法控制單位何時可以售賣、出售價錢及是否售予香港人﹗」 政府指每年推出可興建2萬個單位供應的土地, 但兩至三年後根本不會出現2萬個中產可以有能力購買的單位。

 

現時港鐵在交通及住宅供應上,可謂「一鐵獨大」, 政府需檢討港鐵在住宅供應上的角色。此外, 港鐵項目補地價的金額太低,「greenfield site principle」並不符合現實情況, 在考慮站項目及何文田站項目的補地價金額時, 應棄用這原則。

 

環保觸覺對站項目有以下建議:

(1)   縮小商場樓面,減少平台體積,改善附近街道通風

(2)   撥出四分之一的商場樓面,以優惠租金讓民營小商舖經營, 避免商場全由連鎖店進駐

(3)   由於此項目如施龐大,能有財力競逐投標的發展商實在寥寥可數, 應分拆項目,促進競爭

(4)   將較遠離站的4(約四份之一個項目,約1200個單位) ,撥作夾屋或居屋出售,以讓部份單位肯定能以可負擔的價格出售

 

現時政府對港鐵太軟弱,正如陳茂波局長所說的「因循」、「 能力不足」及「與民情脫節」,請政府取回住宅單位供應的主導權, 為港人提供可負擔的居所。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聖誕和新年快樂

同事幫忙設計了一款新banner,各位有留意的話,應在黃竹坑街上看得到。我向來拙於設計,故banner風格也大多以平實甚至老土為主,稍為新穎一點的也是由居民或朋友代勞,在此感謝同事和以前居民朋友的幫忙。

聖誕佳節和新年將到之際,祝各位新年進步!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政治是一隻鬼?

Kevin 按:在經濟掛帥和個人主義的年代,批評政治/政客污穢不堪或聲稱遠離政治是時代潮流(暗示自己清高?!),陶傑向來有一己之見,可惜亦難免隨俗。其實,政治是鬼,也可以是神仙或平凡如你我的常人:希特拉毛澤東是政治,邱吉爾曼德拉王維林劉曉波也是。政治可以污穢不堪,可以令人民生不如死,也可以是英雄偉人或平凡人的神聖事業,可以救人民於水火。就如評論商界/商人,一口咬定逢商必奸對殷實商人豈是公允之論?

討厭政治?  陶傑

香港年輕女藝人說:當公眾追剿特首的僭建醜聞,我想到老人家等着他們的生果金,所以,「我討厭政治」。
該女藝人在網絡遭到罵爆,被指為無知。香港年輕一代的網民成熟了。


「當公眾追剿特首的僭建,我想到老人家等着他們的生果金」,是一種偽道德邏輯。因為特首的僭建,涉及幾個基本的謊言,在西方民主政治裏,一個領袖被指為Liar,是很大的罪過,缺乏了人的品格聲譽,聲討特首說謊的同時,不一定都跟香港的老人過不去。


而且,當一個政府想明修老人金的棧道,暗渡誠信品格的陳倉時,這就是政治。


因此,「我討厭政治」這樣的結論,是幼稚的。但這種論點,在許多香港人之間很流行。在蘭桂坊的酒吧,在IFC的咖啡座,當許多二三十歲的港女,閒談的話題,除了Zara的服裝、淘寶的飾物,或者大阪北海道的日本美食,你跟她們講時局的是非,她們一皺眉頭,以為很有性格,說:我討厭政治。


當劉霞女士:一個無辜的中國女子,毫無法律依據,被家中軟禁經年,如果你跟這種港女說:囚禁劉霞的人,口口聲聲「依法治國」,他們多不講道理,而又多麼虛假?港女也一臉不屑,說:「不要講這個好嗎?我不懂、也討厭政治。」


一個社會走向專制,自己放棄了自由權利,靠的是這樣的愚眾。她討厭政治?她不知道:麪包比上個月貴了一元,她喜歡吃的那家日本小餐廳結了業,或者乘地鐵,票價又貴了,這一切都是政治。


一九四九年,中國即將「解放」,上海許多企業面臨重大的決定:要不要逃去台灣或香港?那時有許多生意人選擇留下來,說:「毛澤東雖然來了,上海幾百萬市民,不也要吃飯?店舖不也要做生意?我們是生意人,不管政治,留下來,有什麼問題?」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9%99%B6%E5%82%91/art/20121209/18094934